关于启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9-10-25     浏览次数: 841

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备战201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经研究,决定启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大赛顺利进行,学校成立竞赛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竞赛组委会由副校长郭有强担任主任,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校团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各学院相应成立包括教务、科研、学生管理等负责人在内的竞赛工作组,负责本单位作品的征集、汇总、审核、初评及推荐工作。校评审委员会主要由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

二、参赛对象

全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

三、作品申报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2019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的署名作者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2.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挑战杯”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仅限本科生参加。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4.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各单位请于2019年1月10日前将作品申报书(一式三份)、作品汇总表纸质版报行政楼103办公室,电子版材料发送至bbxytzb@126.com,请以“学院名称+申报类别+作品名称”命名。

四、赛程安排

1.动员部署(2018年11月)。各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大赛,组建竞赛工作组并公布组成人员及办公地点,召开学生参赛动员大会,并动员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同时,积极争取校内有关部门支持,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作品申报(2018年12月-2019年1月)。各参赛个人或团队应在团队第一申请人所在学院进行项目申报,各学院要对拟推荐校赛的项目进行初审选拔并进行优化。

3.复赛(2019年1月)。评审委员会按照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等,统一对所有申报作品进行书面评审,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并给予作品修改意见。

4.决赛(2019年2月-3月)。各参赛个人或团队将加工完善修改后的作品提交到竞赛组委会。评审委员会根据作品书面评审和现场答辩情况,研究作品获奖建议等级,报组委会复核。

5.备战省赛(2019年4月-5月)。在学校竞赛的基础上,本着综合考虑、好中选优的原则,根据参赛类别的分布,研究确定参加省赛的备选作品,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五、表彰奖励

1.进入校内选拔赛终审决赛的作品,将按照三个类型进行分类评审,综合评奖。所有项目类型最终综合评定,按照一定比例评比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全国比赛结束后,将对本届竞赛获奖个人、获奖集体、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单位进行表彰。

六、工作要求

1.大赛组委会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广泛动员、深入挖掘优秀项目参与赛事,确保本届“挑战杯”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校团委要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好比赛的各项具体事宜,积极为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活动创造条件。

2.各学院要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同时深入到教研室、实验室进行广泛宣传和作品发掘,保证作品申报的数量和质量。

3.各学院可将“挑战杯”备赛工作与日常科技立项工作和实践结合,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日常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学术创新等学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培育出挑战杯参赛作品。

4.各学院竞赛工作组负责对申报作品进行资格审查和初评,择优推荐本学院参加学校竞赛的作品,并按规定日期报送。

5.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学生会、科技与创新协会及各类学术型、创新型学生社团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广泛宣传动员全校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建设发展不懈努力。



蚌埠学院

2018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