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学院联合组建实践团队,7月9日奔赴蚌埠学院乡村振兴派遣驻村干部余建杰、孟令虎所在的怀远县常坟镇徐梅村、唐集镇朱疃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寻访红色足迹、开展田野调查。学院紧紧围绕 “寻足迹、看振兴、悟担当”的实践主题,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党史教育日相结合,师生共同受教育,按照“实践路上寻访红色足迹”“实践路上读懂乡村振兴”两条路径开展了调研、座谈等一些列实践活动。
在朱疃村寻访红色地图
在朱疃村,烈日高温下,实践组展开本次实践寻访红色足迹之旅。跟随学校驻村干部、朱疃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余建杰老师走进扶贫攻坚时建成的蔬菜大棚,第一茬香瓜已收割完毕,余建杰老师向大家介绍大棚的建设情况和收成,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触摸 “扶贫攻坚”的成果,对“扶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怀城百年”红色地图前,面对落点标注的怀远红色资源,实践组寻找着一处处红色旧址、纪念设施,找寻本次寻访重点——村子里无名烈士墓的坐标。走进碧绿的稻田间,三座烈士墓并排而立,简朴肃穆。墓碑上没有名字,镌刻着“张排长烈士之墓”、“丁排长烈士之墓”、“徐兵烈士之墓”。村书记孙本宽介绍,他们是1947年牺牲在段岗战役的烈士,烈士墓是战役结束后村民们自发所建。战前短暂的接触,百姓们知道他们是解放军的排长和士兵,知道他们的的家乡在河南、在江苏,知道他们是17岁、20岁的年轻后生,却不知他们的完整的姓名……聆听着烈士的故事,大家表示,田野里的无名烈士墓诉说的是先烈战斗的青春,是人民军队人民爱的军民鱼水情深;站在烈士目前更加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继承前辈遗志,发扬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在徐梅村的田野调查
在“国家森林乡村”、“一户一块田试点村”、“省级美丽乡村”常坟镇徐梅村,实践组跟随学校驻村干部孟令虎老师参观村庄建设。走在宽敞笔直的村内道路上,两个不同让大家惊讶。一是村里民居与想象中的不同——几乎是清一色的别墅式楼房,完备的生活设施已实现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完全接轨甚至超越;二是村里绿树成荫、华盖如云,高大的树冠在道路上空交握,绿化已呈现出有别的村子少见的有规划、成规模的特点。在村部的座谈会上,徐梅村乡村振兴理事会会长、乡村振兴带头人常先春书记为大家解惑答疑。徐梅村的建设成就既是党的好政策之下全村人苦干的结果,也得益于村里与别的村不同的“一户一块田”的机制试点。
常书记介绍,徐梅村祖辈素有走街串巷收废纸的习俗,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徐梅村人立足绿色发展理念,将废纸回收的传统产业不断扩大;同时在快递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将回收产业链向包装业拓展,村里的经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目前各家各户形成的徐梅村回收及包装产业已形成规模,不仅拿下蚌埠本地市场,也江浙沪一带也形成良好发展势头,常书记打趣道:“说不定大家拿在手里的快递就是徐梅村人提供的包装!”好政策下的苦干实干让徐梅村回收及包装产值向百亿迈进,这就是徐梅村村民能实现乡村生活现代化的底气。
对于村里的绿化,常书记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的政策之下,徐梅村推行“一户一块田”试点,在土地承包到户的同时保留了部分土地的村集体所有。村子的绿化以集体土地为主,沟畔、路边均在村委规划下种上了行道树和果树,历经数十年,因绿化成效显著,村子获评“国家森林乡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未来徐梅村将以此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观光,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再谱乡村振兴新篇章。常先春书记娓娓道来,用徐梅村的故事和自己的亲身感受阐述了一部安徽乡村改革开放发展致富史。
青春心向党,实践勇担当。暑期到来,但外国语学院学子实践的脚步没有停止,党员师生党史学习的课堂依然延续。党的百年庆典之际,师生们走在祖国的大地上,走进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切身感受着党的光辉历程和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党史学习标注在了红色地图和乡村振兴的蓝图上。(撰稿: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