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的目标。2018年蚌埠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青春在行动”团队来到了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为展现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我们通过采访当地老人并通过视频和文字的记录来了解“包产到户”的真正由来。
七月十四日,迎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一扫昨日一路奔波的疲惫,整装待发。尽管天气炎热,但一路上志愿者们都热血澎湃。志愿者分成三组,分别是采访组,记录组和摄像组。抵达小井庄后,志愿者们有幸采访到亲身经历包产到户的一位老人。
老人说“当时人民有土地分配的想法,奈何当时政策不允许,政府打压,所以当时兴起改革就要胆子大,敢为天下先就由此而来。当时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的万里书记,发现人民食不果腹,农村很穷,农民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地瓜面。”由此,万里书记深深体会到小井庄农民的困苦生活,并积极鼓励支持人民探索包产到户承包责任制。
1978年夏秋,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当时省委书记决定借地度荒,诱发了农民对包产到户的积极性,由于政策得力,农业大丰收,不仅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还有富余,于是,1978年11月份,凤阳小岗村也开始实施“大包干”。自此,产业总值创历史新高,政策也被给予了肯定。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万里同志是有功的。胡耀邦曾说:“包产到户,万里第一。”人民群众则给予这样的褒奖:“要吃米,找万里”。
本次活动我们了解包产到户的时代背景和山南镇所受到的积极影响,而当代大学生是土地改革的受益者,他们不能体会饿死人的感受,更不能理解粮食的珍贵,希望我们此次活动的调研可以让更多的知道包产到户的由来,并将国家对于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政策发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一份力。